程子曰:“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。”
人性无可回避
孔子很少谈论人的本性问题,不讲天道,对天和社会的关系存而不论,只注重于仁德。反躬求诸己,以仁为核心。后世儒者都有或善或恶的主张,孟子认为人性本善,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。孔子之于人性与天道,并非无言,实则谨言。仅只说过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而未做深究。潜心修持仁德,则恶自去。不论做什么事,抓住了根本,则其枝叶自顺。
道以无为体,唯君子得之于心。故孔子不以道语人,其所以语人者必以礼。礼的外在形式就是所用的器具所深含的寓意。天理、仁德,实则不可割裂。仁者体现天道,天道泽被万物。仁慈惠泽,天道形诸外物。天道唯仁,仁以致天。仁则达乎天道,仁必循乎天理。
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。
子路听到好的德行,必定见诸行动。如果还没有付诸行动,则唯恐听到新的善行。
范氏曰:“子路闻善,勇于必行,门人自以为弗及也,故著之。若子路,可谓能用其勇矣。”
子路勇于践行善事
知而不行,非真知;行而未果,非有德。子路勇于践行,言行一致,实为可佩。
自古至今,无处不有夸夸其谈之人,到处都是浮躁喧哗之徒。其为政则虚报浮夸,泛“政绩”泡沫;经商则制假售假,赚昧良心钱财;修己则假文凭、假学历充斥文牍,欺瞒失诚。世途于今,这种现象也仍存在。
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孔文子:名圉。卫国大夫。
子贡问:“孔文子凭什么谥为‘文’呢?”夫子说:“聪敏好学,又能虚心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求教自己不明白的问题,而不感到耻辱,因此谥号用‘文’是可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