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龙伯高敦厚周慎31,口无择言,谦约节俭,廉公有威,吾爱之重之,愿汝曹效之。杜季良豪侠好义31,忧人之忧,乐人之乐,清浊无所失,父丧致客,数郡毕至。吾爱之重之,不愿汝曹效也。效伯高不得,犹为谨敕之士,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31。效季良不得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。讫今季良尚未可知31,郡将下车辄切齿31,州郡以为言,吾常为寒心,是以不愿子孙效也。”
龙伯高:龙述,字伯高。原为山都长,光武帝看到马援此信,提拔他为零陵郡太守。
杜季良:杜保,字季良。原为越骑司马,因仇家告他“为行浮薄,乱群惑众”,被光武帝免官。
鹄(hú):天鹅。鹜(wù):家鸭。
讫:通“迄”,到,至。
郡将:太守。
“龙伯高为人朴实厚道,办事周密谨慎,口无恶言,谦逊平易,生活节俭,廉洁公正,很有威望。我喜爱他,敬重他,希望你们学习他。杜季良为人豪放任侠,很重义气,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,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,人不论贵贱贤愚,他都和他们交往,父亲出丧时邀请宾客,几郡的人全都来了。我喜爱他,敬重他,却不希望你们学习他。学龙伯高不成,还可以做一个谨慎严肃的士人,也就是所谓‘刻画天鹅不成还像鸭子’;学杜季良不成,就会堕落为世上的轻薄子弟,那就是所谓‘描画老虎不成反而像狗’了。到现在,杜季良以后究竟会怎样还不可知,新来的郡守一下车就对他表示切齿痛恨,州郡官员把这情况告诉我,我常替他寒心,所以不希望我的子孙学习他。”
诸葛亮
诸葛亮(181—234),字孔明,东汉末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青年时随叔父逃避战乱隐居南阳隆中,经刘备多次邀请,便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,担任丞相职务。从而形成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刘备死后,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,一面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北伐曹魏,先后六次出兵均未获成功;另一面采取和解的手段东连孙吴,使蜀汉一直保持了较好的生存环境。公元234年死于军中,时年五十四岁。
前出师表
本文选自《三国志·蜀书》本传。蜀汉建兴五年(227),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,准备北伐曹魏。行前深感刘禅暗弱,不无内顾之忧,所以上表劝谏,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愿,奋发有为,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决心。文辞恳切,情感真挚,是章表类的突出代表作。
臣亮言: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1。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敝31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31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31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宏志士之气31,不宜妄自菲薄32,引喻失义32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宫中府中32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32,不宜异同32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治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
先帝:指刘备。崩殂(cú):古时指皇帝的死亡。
益州:相当于今四川大部及云南、贵州部分地区。疲敝:困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