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地之利分别情况因地制宜种植适当的农作物以获取地利利用春、夏
分地之利:分别情况,因地制宜,种植适当的农作物,以获取地利。利用春、夏、秋、冬节气变化的自然规律,分别土地的不同特点,使之各尽所宜;行为举止,小心谨慎;用度花费,节约俭省;以此来供养父母。这就是庶民大众的孝道。所以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孝道是不分尊卑,超越时空,永恒存在,无终无始的。孝道又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。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来,做不到,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。
赏析与点评
作为“五孝”之末,《庶人章第六》重申“孝”的总纲。通常“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”的解释有二:庶人(专指农民)要顺应四季变化,认识和运用不同的土地种植,并谨言慎行,节约用度,以供养父母。二、所有平民百姓(包括农、工、商)应该顺应自然秩序(天之道),利用自然资源(地之利),努力工作,以作为供养父母之资。然而,若我们细读《孝经》,便会发现本经讲“天”、“地”和“人”的时候,实质在述说预设的“宇宙秩序”。在儒家学说里,“宇宙秩序”就是“社会秩序”,所以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,长幼尊卑有序,天子就是天子,诸侯便是诸侯,大夫还是大夫,不同的人就要遵守不同的礼法,这便是“殊”;但不论是什么阶层的人,面对“孝道”却是“平等”的,这就是“一”。虽然人人身份“分殊”,但大家遵循的“孝道”却是“一致”的。所谓“一”就是社会的“共同价值”。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,这个“一”恍如一根定海神针,只要它深植人心,国家和社会便不会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。
所谓“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”,中国古人孝顺父母,讲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最重要的还是顾念父母的感受。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难过,为人子女做任何事都不可太“自我中心”。有时候,就是多了这一点考虑和顾念,我们便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犯错。
三才章第七
本篇导读
所谓“三才”,是指天、地、人。在《易经·系辞下》曾写道:“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。”本篇上承“五孝”的论述,再次利用“宇宙秩序”作模拟,重申“孝”的“绝对性”和“贯通性”。就“绝对性”而言,本篇确立了“孝道”的终极根据,说明“行孝”是“天经地义”的,是不可改变的。就“贯通性”而言,君王以“孝”治天下,就是仿效天地,顺应既定的规律,把宇宙的秩序和生命力体现于人类社会之中,使天、地、人三者贯通无碍,达到一个圆满和谐的境界。
简言之,读《三才章第七》的时候,我们不仅会更深入地体会“宇宙”与“社会”如何贯通,同时亦会明白儒家“德治”理论的根源所在。
- 不能出陵己之后不能处在高于自己的人的后面刘昺在解释这[图]
-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;乐不必[图]
- 《掉羽》即翟羽以雉羽舞蹈,《武象》周武王克殷之后所作乐名淫泆[图]
- 佛经大抵包括“长行”即散文和偈颂即诗歌两种体裁诗僧的诗有时即[图]
- “整”刘绩《补注》本作“”并注云“古圻字”黄锡禧本作“”《字[图]
- 灵修能神明远见者此处当指楚怀王而言 “曰黄[图]
- 寤寐(wùmèi)醒着为寤睡着为寐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[图]
- 舟“周”的假借环绕这里指佩戴此句设问公刘身上佩戴着什么维是瑶[图]
- 曰“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”彭更孟子弟子传(zhuàn)食意为[图]
- 疏狱按条写好有关刑狱的规定谒告发偿通“赏” 傅马栈[图]